您的位置: > 精益岩土网  >  从《三国演义》学团队管理
 

从《三国演义》学团队管理

作者:王明珉     2022年10月30日 23:50      转载请注明来自精益岩土网

自古骄兵多致败,从来轻敌少成功。

作为“四大名著”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,内涵之丰富,值得用不同的形式去细细品味。其中诸多经典语录,对个人职业发展和团队管理也大有借鉴和参考价值。

例如诸葛亮的一句:何时虹藏不见,何时雷始收声,何时土润溽暑,何时雾霾蒸腾,如此只需谙熟于胸,融会于心,运用得当,便可胜百万雄兵!

这便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判断形势,观察天时地利。俗话说形势比人强,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,人也应相应变化。聪明的人,会随着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,使自己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。简而言之就是懂得察言观色,看事情顾全局。

司马懿对此也颇有心得。他指出:夫处世之道,亦即应变之术,岂可偏执一端?用兵之道,亦然如此,皆贵在随机应变。

正所谓顺天者安逸,逆天者徒劳。天命如何,人力不可强求。时势造英雄,英雄亦适时。

成大事者,除了要能感知周围态势,还应当有主见,能决断。诸葛亮曾说,国家大计,社稷安危,必须要靠有主谋的人;而并非那些夸大其词,无理狡辩之徒。那些以虚荣自欺且欺人者;坐议立谈自以为无人可及者;而临危应变却百无一能者,此诚为天下耻笑耳!

君子之儒,忠君爱国,守公正,斥邪恶。既能恩泽于当世,又可流芳于后世。小人之儒则专攻笔墨文章,只会雕虫小技;可谓青春作赋,皓首穷经,笔下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。

司马懿曾说:夫将兵者,不战则守,不守则走,不走则逃,不逃则死。司马懿这句话,是对公孙渊说的,因为后者既战不过对手,又不坚守阵地,更不转移兵力,最后连逃跑都不会,那就只有等死了。

战场上是瞬息万变的,而公孙渊用兵,如同无头苍蝇样乱窜,对于形势没有丝毫的把握,这是用兵上的大忌。

人生如战场,人生其实就是一系列战斗,因此,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目前处境,要有清楚的认识,要做出全面的准备,采取相应的策略。判断形势,了解形势再行动,非常重要。

如果不能在认清现实的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决策,就会像曹操评袁绍一般:色厉胆薄,好谋无断,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,非英雄也。庞统也曾说:事当决而不决者,愚人也。

如果说态势感知和主见决断是一种能力,那么长期积累则是一种习惯。荀彧在三国演义中指出:昔日,高祖保关中,光武据河内。皆深根固本,以正天下,进足以胜敌,退足以坚守,故而终成大业。

深根固本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,也不是仅仅靠聪明和能力强就能实现。深根固本一定是有坚定的信念和长期的规划,持续不断地落实才能“进足以胜敌,退足以坚守”。

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和周全的计划,就如同郭嘉所述:轻而无备,性急少谋,乃匹夫之勇耳,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。

在用人方面,孙策曾说:欲图大业,宜先用人。宜先用人者,宜先不疑。如此忧心重重,怎能取信?

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,是组建团队并建立信任的基本原则。诸葛亮评曹操有一句话:操平生为人多疑,虽能用兵,疑则多败。

如果能遇到伯乐,当然是一大幸事。但得到上司认可或委以重任时,需做到“不傲才以骄人,不以宠而作威”(诸葛亮)。

每个团队成员成长环境不同,个人喜好不同,性格习惯不同,难免有合不来,相互看不惯的情况。但正如张辽所述:我与曼成素日不睦,乃是私怨,而今大敌当前,为将者岂能心怀私念,不顾公事呢?!

因此,团队成员要有大局观。如果能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,就更容易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双赢。当以大局为重时,就会更豁达,犹如司马懿所说:为人者,有大度成大器也!

古往今来,能成大器的人,都是善于隐忍,心胸大度,胸怀大略之人。因为胸怀大略,有长远的目标,所以对于眼前的事情,能够做到隐忍,做到大度。